提起长江大桥,那些在武汉土生土长的市民,对这座桥肯定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和感受。武 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 因而,她叩动了亿万人的心扉、牵动着亿万人的情怀。
从大桥正式确定建设开始,全国人民就以无比的热情来关注和支援大桥建设,各行各业伸 出了援助之手。家住汉阳的王奶奶回忆说,那时真是个火热的年代,百万武汉市民更是踊跃争先,参加义务劳动,男女老少齐出动,不计报酬,全是利用的节假日, 不少人家撬起了房前屋后的上好石板,捐给大桥铺路。那段时期,好多武汉出生的小孩,不约而同地起名“大桥”、“建桥”、“汉桥”、“一桥”、“武桥”…… 从而使这座雄伟的建筑与自己伴随终生。
中铁大桥局副总经济师余启新说,当时在建桥新村派出所,前来为新生儿登记的都起名叫 “建桥”。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劝道:“叫这个名字的太多了,换个名字吧!”“那就叫‘汉桥’吧!”“可是叫‘汉桥’的也很多呀,再换个名字吧!”虽经派出所 同志劝说,那两年在那个片区里出生的婴儿,还是有25名被起名“建桥”、15名被起名“汉桥”。
那个年代武汉生产出的不少商品,也都以“大桥”作为自己的品牌,比如大桥香烟、大桥味精、大桥童车、大桥缝纫机、大桥牙刷、大桥衬衫……翻开各家的老相册,恐怕都少不了以大桥为背景的照片。
50年风雨春秋,长江大桥桥墩、钢梁曾先后被船舶冲撞70余次,在国内桥梁中被撞次数最多、墩身损伤严重,但仍未影响营运,已充分显示出它的完好质量。尤其是1983年、1998年武汉分别出现高洪水位,两年份的超历史最高水位、最大流量、最快流速,共计10多次洪峰,每次12小时以上冲刷大桥,大桥固若泰山。
50年来,该桥经桥管部门多次检查,对静载、动载、抗震等性能进行实验测检,结果表 明:全桥无变位下沉现象,桥墩仍可承受6万吨压力,仍具有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和抗每秒5米流速决水的能力,仍可抵御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截至目 前,大桥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铆钉无一颗松动。
我国多位桥梁、铁路专家证实:大桥正“年轻”,养护得当,大桥钢梁部分能过百岁,桥墩可用200年。据桥梁专家方秦汉院士称,当年建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除了一点“皮肤病”——钢梁锈了点,油漆脱了些,还有点“风湿”——钢筋膨胀,撑裂了混凝土外壳,大桥没大毛病。
当年,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大桥设计打足提前量: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 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更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长江上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 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坚如磐石。
武汉铁路局专家透露,大桥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至今,铁路桥还有余力,尚未满载荷运行。如今,武汉长江大桥成了一座桥梁的“标杆”,一座高质量的样板桥,大桥局以大桥的高质量为荣,也给其他的大桥产生了示范效应。
长江大桥只是新中国的一个成就,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就是毛泽东时代的文化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有资格去评价历史。对于历史文化,尤其如此。
历史资料参考《长江日报》、湖北省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