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历经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各个地区构造运动的强度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有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区沉积地层年代、厚度以及保存地层厚度的差别,必然造成各个地区生储盖组合的差异。如前所述,中生界以来构造运动的差异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3大类6小类叠合构造类型。下面根据不同叠合单元残留地层的不同,重点总结各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图5-1-22)。
1.Ⅰ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特征
Ⅰ型叠合单元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层保存较全、新生界持续沉降和前古近系源岩进入二次生烃为主要特点,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的南部地区。其主要的烃源岩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及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储盖组合有:
1)下古生界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
2)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盖组合;
3)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上古生界底部盖组合;
4)上古生界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
5)上古生界生、储、中生界盖的组合;
6)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新生界盖的组合;
7)上古生界生、中生界储盖的组合。
2.Ⅱ1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Ⅱ1型叠合单元以中生界沉降、新生界持续抬升剥蚀为特点,剥蚀的强度决定了下伏地层的残留情况,由于后期的持续抬升,地温难以达到地层剥蚀前的程度,前古近系源岩基本不能进入二次生烃的门限,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及各坳陷内的凸起上,以寻找燕山期一次生烃成藏类型的油气藏为主。
3.Ⅱ2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特征
Ⅱ2型叠合单元以中生界晚期抬升剥蚀、新生界持续沉降为特点,燕山晚期构造活动的强度决定了剥蚀厚度的大小,也决定了下伏地层的残留情况,新生界沉积厚度的大小即对前期地层温度补偿的大小决定了前古近系源岩能否进入二次生烃门限,当补偿温度未达到剥蚀前的地层温度时,源岩未进入二次生烃,以寻找燕山期一次生烃成藏类型的油气藏为主;当补偿温度超过剥蚀前的地层温度时,源岩进入二次生烃,主要的生储盖组合类似于I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特征。
4.Ⅱ3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特征
Ⅱ3型叠合单元以中生界早期处于隆升剥蚀状态、晚期沉降,新生界持续抬升剥蚀为特点,由于后期的持续抬升,地温难以达到地层剥蚀前的程度,前古近系源岩基本不能进入二次生烃的门限。以寻找早期生烃的油气藏类型为主,当中生界晚期沉积厚度不足以补偿印支期剥蚀厚度时,以寻找印支期一次生烃的原生油气藏为目标,当中生界晚期沉积厚度较大足以补偿印支期剥蚀厚度时,以寻找燕山期生烃的原生油气藏为目标。
图5-1-22 渤海湾盆地各叠合单元前古近系生储盖组合
5.Ⅱ4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Ⅱ4型叠合单元为复合沉剥型中的中剥新沉型叠合构造单元,以缺失中生界、沉积较厚的新生界为特点,下伏地层的残留情况及厚度以该地区的剥蚀程度而定,其主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有:
1)中新元古界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
2)下古生界内幕的生储盖组合;
3)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盖组合;
4)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上古生界底部盖组合;
5)上古生界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
6)上古生界生、下古生界储、新生界盖的组合。
6.Ⅲ型叠合单元的生储盖特征
Ⅲ型叠合单元为继承性隆剥的叠合构造单元类型,主要的分布区位于研究区的北部,烃源岩抬升隆起后未再进入二次生烃门限,主要以寻找印支期的原生油气藏类型为主,生储盖组合类型为中新元古界内幕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