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作家里面显得比较另类,要是放到哲学家中,会感觉更合群一些。就好象研究尼采哲学的周国平,骨子里其实是个诗人。这两个作家我都特别喜欢。他们都在北京生活,我想他们要是经常接触的话,一定会是挺好的朋友。
无论是诗人还是哲学家,写文章的产量都不会太高,要是著作等身,那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诗人或者哲学家。但是中国的稿费又低到很难维持一个作家很体面的生存,所以诗人和哲学家只能不断的把自己的文字包装成不同的书出版。
其实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在《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中出现过。第一篇“好运设计”我读过好几遍了。不过诗人和哲学家的文字都值得我们反复读很多遍,这样每出版一次就给了我们一次重读的接口和机会。其实距离第一次读《我与地坛》到现在也快有二十年的时光了,里面的文章在印象中也都模糊成了一些印象,一些句子和一些碎片。读书最终留下的东西就是这样的一些感觉。这种感觉恰恰是一本书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对书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么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读书的时间还不够长久。
史铁生之所以没有成为哲学家,我想是和他很高的艺术天赋有关系。就好象“好运设计”,我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就想象不出来那么一篇文章进入能写出一万字。要是我也就是两三千字就打住了。这就是思想和文学的距离。
有人说史铁生是因为瘫痪所以才陷入对人生最深层次的思考当中,这当然有道理,但是同样瘫痪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的思考最打动我们?我想史铁生即便是一个健康的人,也肯定会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带有哲学和思辨气质的作家。经历很重要,但是一个人骨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出生以后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不可改变。
史铁生虽然成为一个作家,而且应该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作家,但是依然生活得很困窘,不仅因为他的疾病,而且因为文学和哲学在这个世界中都不是让生活变得非常富裕的好途径。史铁生今年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本书应该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版的,比他以前出版的几本书都更受欢迎,只是他本人看不到了。他的文章被收入到小学教材中,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他的课外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位坐在轮椅上,依靠透析生存的作家,多么值得让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