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风情

要简短,有概括性
2025-05-12 02:53: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威尼斯的狂欢节历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经恢复,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欢节之一。一个人戴上面具,失去了身份,获得的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纵,这是很多人喜欢狂欢节的理由。据说,节日期间,彼此说:“你好,面具先生。”能赶上圣诞节时狂欢节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买一个面具就方便多了,买几个小面具纪念品,花费也不算很大。也有游人买上一顶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自得其乐。既然来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
  狭长轻舟“贡多拉”,俗称“凤尾船”,又叫“刚多拉”,“刚朵拉”(Gondola),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1世纪,船身纤巧、船底扁平,使它十分适合在狭窄又浅平的水道中行驶。
  贡多拉船身采用不对称设计,所以在航行中,船会向一边倾。船首铜刻的图形代表总督的帽子与威尼斯的6个行政区,另一侧边的横杠代表朱德卡岛,贡多拉是威尼斯的象征。早期的贡多拉被漆上各种五颜六色的色彩,威尼斯贵族们喜欢乘坐雕刻精美,装饰着绫罗绸缎的贡多拉互相斗富。当时威尼斯政府为了杜绝人们炫耀财富的行径,以及漫无止境的提高贡多拉的价位,在1562年规定贡多拉统一漆上黑色的船身,成为现在旅客所看到贡多拉面貌。现在唯一可以让这些船主发挥的空间,就只剩下船尾及两弦的金色海马,以及船上的鲜花装饰。
  小船的载重量可达1200公斤,持续时速可达三海里,而且只需一个人划桨即可。难怪威尼斯船运史博物馆长鲁宾•德•塞尔文认为,从能量投入与速度的比率看,这种小船是“世界上效益最高的船只”。
  贡多拉的起源:
  同美国的快帆船和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一样,被称为贡多拉(gondola)的威尼斯小船,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船,而且具有着神奇的色彩。可谓是威尼斯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象征。
  威尼斯小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094年。当时,维托•法利埃公爵颁布了一项特许令,准许部分村民有权制造小船。
  威尼斯小船的形状历经几百年变迁,随着威尼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不断改进。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在航海领域,应用达尔文进化论的历史,体现了小船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威尼斯在建城以前,还是一个由若干零星村落组成的松散联邦式部落。随着人口增加,村民们开挖了许多运河。后来,随着运河网逐渐扩大,河道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迷宫般的水上交通网。20世纪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李•科巴西尔誉其为“完美无缺的心脏系统“。威尼斯城这种与众不同的发展过程,在交通方面主要依靠畜力是不行的,必须有一种能够在狭窄而又难以通过的运河上行驶的船,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越来越远的距离内,运载日益增多的居民。于是,威尼斯小船便应运而生。
  贡多拉的船夫:
  海边有许多“贡多拉” 游船,水手们穿着得很整齐,颇有特色的黑色服装,戴着飘着带子帽子,脖子上不知是为了美,还是为了分不同的帮派,都系着各色的领带。系同一领带的水手都聚在一起,等待游客租船游运河。 “贡多拉”水手是黑发碧眼的意大利小伙子,风流洒脱、口若悬河,又是天生好歌喉,此时正是良辰美景之际,他忍不住引吭高歌一曲意大利歌剧。
  船歌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贡多拉船歌。在月光明朗的夜里,诗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劳斯和诗人的情人朱丽叶塔坐着贡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运河上,唱着这首二重唱,象微波荡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调,紧密配合着一摇一摆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从“吹吧,微风”开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调和歌词,都是重复第一段。最后,朱丽叶塔和尼克劳斯唱着“啊”字,互相呼应。歌声渐渐消失在晚风中。船歌除声乐曲外,还有器乐曲。器乐曲中的船歌,是一种抒情小品,和声乐曲的船歌一样,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摇晃动荡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写成。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贡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调无词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写的。音乐清新流利,优美生动;婉转如歌的曲调和摇曳起伏的节奏贯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轻舟荡漾的音乐形象。
  轻舟穿行于设计美妙的桥梁,岸上人群熙熙攘攘,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圣玛利教堂上大小两个圆顶在夕阳残照中更加雄伟壮美,远处宫殿巍峨,屋宇气象,水上泛舟,天上浮云,水中光影,仰视两岸富商豪宅、花样翻新,风格迥异、阳台鲜花争奇斗艳。
  威尼斯的贡多拉大赛:
  每年在9月的第一个礼拜天,威尼斯的大运河上就会举办一项这样的大赛,平常在大运河上悠闲摆渡的贡多拉船夫,一下子都换上了中古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服装,在大运河上比个高低。
  意大利的贡多拉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据悉在极盛时期,威尼斯的贡多拉数量还曾高达1万艘以上。与水为邻的威尼斯,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各式的赛船游戏,但是最主要的还是9月的这一场盛大的历史性船赛。这一场历史性船赛,从威尼斯王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一年举办1次,而且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最初的缘起据说与军事演练有关,之后才逐渐演变为社区荣耀的竞赛,如果你在九月的第一个礼拜天来到威尼斯,运河上船只摩顶放踵,交通大拥塞的情况就是你可以预期的盛况。
  船赛当天,大运河上执行了交通管制的通告,从下午2:30~20:00限时通行。对於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威尼斯人,这自然是一件影响民生的重要大事。对於想要先占好位置的人,更是要事先就有所警觉。因为,还不到比赛时间,运河边就已经万头钻动的挤满了兴奋莫名的观众。
  贡多拉船赛的跑道就在威尼斯的交通脐带━大运河上举行,大运河全长4公里,船赛的行程不但是从头划到尾,划到了尾端还要折回去,一路厮杀到佛斯卡里宫。而佛斯卡里宫从有船赛的历史以来,就一直是比赛的终点站,临时搭建起来的评审台也是颁发奖旗的地方。
  贡多拉竞赛分为团体组、男子组与女子组,近年来还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妇女船赛,这也是整整一年里,女性唯一有机会在贡多拉上掌舵的机会。比赛路线从火车站附近出发,在两岸人山人海的鼓掌呐喊下,桨手们前俯后仰桨转如梭,浩荡的船只阵容,在观众热切的情绪与不断的鼓掌声中,胜利者以朝天举桨作为致意。
  这场贡多拉比赛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技艺神妙的贡多拉船夫,除了正式的比赛,就是以娱乐助兴的表演船队,游行的船只大小不一,从古代的橹船到彩船、金碧耀眼的贵族船,船上更有打扮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贵族,在华盖的蔽荫下,由侍者操桨,在大运河上有模有样的划呀划,将时光再划回到过去。

回答(2):

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缀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涨水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它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